前言
第一次知道TFL是在某某廚師的資歷介紹,他寫「在加州的法式洗衣房實習過」。我當時非常困惑「餐廳跟洗衣房有什麼關係?為什麼有廚師會引此為傲?」後來又看到某某廚師的資歷提到TFL,那次便上網查了,知道是一間很高級的餐廳。不過當時的我還沒那麼愛吃,對這餐廳沒什麼深刻的印象。
這一兩年越來越愛吃,先是趁著2011年三月的倫敦餐廳週(London Restaurant Week)的特惠吃了三間米其林餐廳(二星的L'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,一星的L'Autre Pied跟Arbutus),之後在十月的倫敦餐廳節(London Restaurant Festival)又吃了一星的印度餐廳Quilon跟英國名廚Gordon Ramsay的一星餐廳The Maze。(對,倫敦餐廳週跟倫敦餐廳節是不一樣的東東,很多米其林餐廳會趁機推出特惠套餐,很難抵擋的誘惑啊。)今年在愛丁堡吃了物超所值的的一星Castle Terrace。幾次的經驗下來,我想一星是我的荷包偶爾能接受,味蕾能夠品味、理解,稍微打扮但不需要特別治裝,且不致於太不自在的餐廳。二星則是有重要慶祝(例如畢業啦這種幾年一次的大事)才能破費去吃的餐廳,要把最好的行頭穿出來,在餐廳的不自在指數又更高,而對餐點的「理解程度」又更低。至於三星呢,因為貴到不行,對服裝要求也嚴格,就是屬於「另外一個星球,我這輩子大概都不會吃到,如果真的真的很幸運的話一輩子可以吃一次」 這種等級。The French Laundry就是這種餐廳,加上它遠在加州,我想都不敢想!
直到今年六月,交論文的前兩星期,幾乎天天吃冷凍食品跟比薩的第三個月,J突然問了我「你想要吃The French Laundry嗎?」我當時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以為他只是隨口問問。然後他說「我大哥要結婚了,在TFL請客」,那個當下我覺得像被外星來的隕石擊中了,覺得像嗑了藥或中樂透一樣狂喜。能去吃三星餐廳已經非常棒了,竟然有人要請客?!這簡直比交論文這件事還令人期待啊(誤)~
The French Laundry
The French Laundry獲獎無數,最為人熟知的是它從2006年開始至今,每年都獲頒米其林三星的殊榮(今年全世界有102間三星餐廳)。也被美國名廚Anthony Bourdain譽為「全世界最好的餐廳」。餐廳創辦人Thomas Keller則被喻為美國廚神,在紐約還有另外一間也是三星的餐廳per se。至於餐廳為什麼有這個奇怪的名字呢?因為餐廳所在地的前身是間法式洗衣房,Keller索性就沿用這個名字,因此餐廳的招牌標誌就是洗衣夾,很有趣。
餐廳坐落在Napa Valley的小鎮Yountville,建築本身非常低調,不像許多高級餐廳那樣有著能一眼看進餐廳白色桌布的透明玻璃。TFL看起來像是漂亮的農舍,低調到如果沒有先看過照片,可能會認不出來。(話說如此,我們進餐廳前還是看到不少亞洲人特地來這裡照相到此一遊。)多虧了Napa溫暖的氣候,餐廳的對面就是自家菜園。因此,餐廳有許多食材都是當天採收,「產地直達餐桌」(from local to table),我沒記錯的話,侍者介紹是說六至七成。
而且蔬菜水果都有小牌子介紹,大概是怕廚師摘錯吧。畢竟光是番茄就有好幾個不同品種了。
餐廳的一樓有16桌,兩個月前開放訂位。二樓的包廂則是一年前開放訂位,庭院也有一桌,是我們今天的座位。
照片裡是我們這桌的主要侍者,在這工作三年了,我一直找機會跟她聊天XD 她說在這裡工作很累,但是很值得。餐廳週一到週四只有經營晚餐時刻,所以是下午三點上班到凌晨一、兩點。週五到週日比較辛苦,因為有午餐跟晚餐,早上八點半就要上班,也是工作到凌晨一兩點。其實我好想知道他們的薪水,但是問這個很沒禮貌 :p
今晚吃的是主廚套餐(chef's tasting menu),菜單上列出九道菜,但其實還有幾道隱藏小點是驚喜... 老實說,有些食材是什麼我根本看不懂,所以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想像、該期待什麼。加上第一次吃三星餐廳,又是第一次吃九道菜的主廚套餐,我完全就是劉姥姥進大觀園,抱著誠惶誠恐的心情等待上菜!
侍者首先介紹了今天的每一道菜,不過很多東西都沒聽過啊,有聽沒有懂。介紹完之後她就把菜單全部收走了,幸好我有先照相,之後上菜時才能參考、對照。
等待的時候,王姥姥在下很好奇的把桌上每樣東西都拿來把玩研究一下。嗯,桌布有三層,其中一層是像地毯那樣厚重的布。擺花是真花,餐具是巴黎來的銀器,有著格紋的漂亮盤子叫Check,是Thomas Keller自己設計的,盤底還印著洗衣夾呢!
這裡要特別解釋一下,一般在米其林餐廳我不敢這樣照相,怕被人家覺得我少見多怪(事實上也真的是嘛)。不過呢,這次同行的十個人有五台相機,新郎新娘拿的還是很大台的單眼相機,相較之下我的傻瓜相機實在不算什麼。再者,坐在戶外的只有我們這桌,離其他客人跟侍者都遠,難免有種天高皇帝遠的感覺,所以也就很自在的照相了。不過,我必須說,這是我第一次很想不照相直接吃,因為食物看起來、聞起來都非常誘人!!
上第一道菜之前,先上了兩個canape(手指大小的鹹點,一般是搭配雞尾酒吃):乳酪泡芙(Gruyère cheese gougère)跟鮭魚短號(salmon tartare and red onion creme fraiche on crispy sesame tuile cornet)。乳酪泡芙長得很像義美小泡芙,所以我直覺認為它是甜的,不過它既然是溫熱的、裡面又包乳酪,當然是鹹點囉。老實說我對乳酪的接受度不高,目前只愛吃mozzarella跟parmesan cheese,所以對這泡芙球有點怕怕的。不過它比想像中好多啦,外面的皮酥,乳酪鹹中帶點甜,味道豐富但不過濃,很開胃。
至於這個尖尖長得像甜桶冰淇淋的鮭魚短號,長相非常討喜,也做的很精緻,但其實我又怕了一次...因為我怕鮭魚是生的!帶著點恐懼咬下第一口,呼,還好沒有腥味。再一口,其實不錯,鮭魚與紅蔥一起料理,口感柔軟,搭配有點脆的餅皮,果然又讓人流口水。
上第一道菜以前,侍者們在桌上放了這個美麗的小湯匙。它是什麼呢?
1. 'OYSTERS AND PEARLS' - 'Sabayon' of pearl taipoca with island creek oysters and white sturgeon caviar
第一道菜是餐廳的招牌「珍珠生蠔」(Oysters and Pearls)。黃色的是'Sabayon' of pearl tapioca,兩顆生蠔來自波士頓的Island Creek,黑色魚子醬則來自白鳟魚(white sturgeon caviar)。湯匙呢,是珍珠母貝做的,專門用來吃這道菜,大概會感覺離海洋更近一點吧(笑)。其實是為了避免金屬餐具影響到魚子醬的味道。
黃色的sabayon口感跟味道都跟日式茶碗蒸很像(對不起,平凡人只想的到平凡的比喻,掩面!)。生蠔浸在溫的茶碗蒸sabayon裡其實也快熟了,其實我平常不敢吃生蠔(怎麼又來一個不敢吃的),但是看在the french laundry的面子吃下去,哇,很棒耶!完完全全沒有腥味,也沒有噁心的口感,就是軟嫩、咕溜溜的。所以我想,我不是不敢吃生蠔,而是只吃非常新鮮的生蠔。魚子醬很新鮮,但我覺得有點太鹹,即使搭配sabayon吃都稍鹹,但反正人類吃魚子醬很容易對魚類生態造成影響,我也不用勉強自己喜歡它了。
又來一道canape: White Truffle Oil-Infused Custard with a "Ragout" of Black "Périgord" Truffles
雞蛋裡放著白松露油雞蛋布丁,上面有一層黑松露「泥」,薄薄的那片是兩片馬鈴薯,中間夾著一根韭菜,非常精緻又脆弱的一道菜。連沒列在菜單上的菜都作的這麼精緻,三星水準果然令人咋舌!
幾乎是完美切割的蛋殼,引起了我們熱烈討論。我猜是有個學徒每天的工作就是切蛋殼,用小刀(在這種餐廳有學徒的專職就是挑蔬菜,有人專職切蛋殼應該也不誇張),新娘的爸爸則猜是用鋸子鋸。侍者大概看到我們對蛋殼議論紛紛,收盤子時順便解釋:以前是用刀子,現在是用一個像鋸子的小工具,一弄就開了。其實她形容的很抽象,我也有聽沒有懂,但是之後上網查發現切蛋殼的工具還不少,例如下圖這種剪刀。所以要切個完美的蛋殼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難。
接下來上的是麵包,是大廚Thomas Keller在同一條路開的麵包店Bouchon bakery作的。有四種口味,搭配兩種口味的奶油。當然奶油都是分別從不同地方來的,我只記得其中一種是從緬因州牧場上的七隻牛所替我們專屬製造。可惜了我吃不太出奶油跟一般奶油的差別。麵包,我試了兩種,都不是我的菜。外皮硬,裡面的麵包沒有特別誘人的孔洞,而且不是溫熱的!所以都沒吃完... J的哥哥倒是很喜歡,吃了好多,他說最下面的pretzl麵包最好吃。
吃了這麼多菜單沒有的菜,總算來了第二道菜
1. SALAD OF FRENCH LAUNDRY GARDEN TOMATOES - Armenian cucumber, greek basil and 'ranch dressing'
我很喜歡這道菜,清爽的小黃瓜、甜中帶酸的番茄,不膩的沙拉醬,配上芳郁的羅勒,很希望能多吃幾口!唯一的挑剔是底下那塊炸物(tempura cucumber),因為泡在醬汁裡而變得糊糊的,有點可惜。
3. COLOMBIA RIVER STURGEON
- Braised brisket, baby beets, 'ficoide glaciale' and summer truffle jus
鳟魚上面那一層很像魚皮的東西,其實是松露作的。毛孔很大、看起來還帶著水珠則是冰河萵苣。這道菜什麼都好,就是鳟魚的肉太有彈性了點,跟我想像中的軟嫩有點差距。
4. SWEET BUTTER-POACHED MAINE LOBSTER TAIL
- Pickled bing cherry, celery branch, and brentwood corn consomme
上桌時是沒有醬汁的,侍者現場淋上法式清湯
淋完清湯
這道菜是今天我最愛的主菜!龍蝦又鮮又嫩,帶著點奶油味。清湯每一口都是滿滿的玉米香甜,所以我喝的一滴都不剩。別小看這清湯,它做起來可是耗時又耗工呢!根據廚房裡的人類學家,準備清湯有三個步驟:首先得花一至兩天的時間熬煮清湯,接著加入肉糊、蛋白與蛋殼「淨化」湯,最後再用濾網過濾掉任何剩餘的雜質。當時在莊祖宜的書上看到敘述與照片,就對法式清湯印象深刻,今天百聞不如一見,很是興奮。
侍者來收盤子時有解釋,現在廚師有了新的「玩具」,能用離心力把清湯與雜質分開,所以省去了不少功夫。聽到這麼高科技的東西被應用在廚房裡,也覺得蠻新奇的呢!
5. WOLFE RANCH 'CUISSE DE CAILLE' - Hobbs' bacon, black mision figs, caramelized romaine lettuce, and shishito creme fraiche
老實說,吃到這裡我已經飽了。幸好鵪鶉腿的份量很小,剩下的無花果就給J吃掉了。
6. MARCHO FARM NATURE-FED VEAL
- 'Coeur de Veau', summer squash, chanterelle mushrooms, grilled tardivo radicchio and sicilian pistachios
這道菜上來時,我看到那塊肉的第一反應是「還來啊....」因為我真的吃不下肉了啦,而且牛肉顏色有點慘白,不太吸引人! 當然,還是看在tfl的份上吃了,結果可說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牛肉。沒有一絲牛騷味,但是每一口又都充滿牛味(很難形容),鹽巴恰到好處的提味,牛肉的韌度軟嫩適中,看似不起眼,但每一口都很完美。另外有兩塊小小的、咖啡色的,是牛心臟。其實吃不出內臟的味道,但我還是把另一小塊丟給J吃了...
隨著太陽下山,天氣漸漸轉涼,我想到侍者說他們有提供圍巾保暖,就借了一條(反正可以體驗的都體驗一下就是:p )。她還拿了兩條來給我挑,一黑、一米,大概是要方便女士配衣服吧。這圍巾一披上果然非常溫暖,看看標籤,還是尼泊爾製的頂級喀什米爾羊毛(還是高山羊呢),果然是三星餐廳啊!圍巾有很清新的香味,應該是噴了淡香水(餐廳連這種小細節也不放過),讓我好想一直聞~
吃完了主菜,接下來是chesse與甜點。
7. OSSAU IRATY
- Mustard seed 'clafoutis', pickled pearl onions, red ribbon sorrel and K&J orchard nectarines
是來自法國庇里牛斯山的羊起司,味道怎樣我印象不深,因為已經飽了... 倒是覺得擺盤特別精巧可愛,尤其是那三圈紅色的(我猜是紅菜頭),應該也是特製工具剪出來的吧。J那盤還出現兩個圈在一起的紅圈,這究竟怎麼辦到的,就是個謎了。
8. PERSIAN LIME SORBET
- Compressed summer melon, lychee, sangria and french laundry garden mint
看到雪酪(sorbet)就令人精神振奮!我愛雪酪勝過冰淇淋,因為雪酪用水果製成,清新爽口,滋味有酸有甜,吃完沒有冰淇淋的油膩(我不太喜歡乳製品),也不像冰淇淋的甜那麼單面向。這道甜點完全只能用'heavenly'來形容,萊母的酸甜、荔枝的甜、現摘薄荷的清涼,我覺得嘴巴都「亮」了起來,有種「此饌只應天上有,人間能得幾回嚐」的幸福。很可惜它份量很小,要不然可以在天堂待久一點!
9. 'Marjolaine'
- Prailine mousse, 'dacquoise' and banana sherbet
(太陽下山了,所以之後的照片會越來越暗...)
果仁糖慕絲、杏仁蛋白餅與香蕉sherbet。Sherbet跟sorbet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像,口感也類似,但sherbet加了1%-2%的乳製品,所以口感會比雪酪更為滑順一點點,所以用黏糊的香蕉來作sherbet也是理所當然。這盤的亮點是杏仁蛋白餅,跟馬卡龍類似,有輕盈酥脆的口感,也是很heavenly呀。
10. Mignardises
(就說越來越暗吧)
第一道餐後甜點是COFFEE AND DOUGHNUTS,餐廳的招牌甜點。照片隱約可見的是espresso冰淇淋,搭配裹了肉桂粉的甜甜圈球,吃起來很像西班牙的churros,我好愛,可以一顆接著一顆接著一顆接著一顆的吃下去,只能用decadent來形容這種耽溺吧!我的天堂大概就是:巧克力「池」甜甜圈「林」,旁邊有著無限量的各式口味的水果雪酪,還種著新鮮的薄荷葉可以現摘現吃。
Okay,以下因為天色太暗,得打閃光燈才照的出來食物。不過打閃光很刺眼,我就沒照了,請觀眾自行發揮想像力。
CHOCOLATE TRUFFLES:餐廳自製巧克力,有百香果、榛果、花生與果醬、焦糖、椰子、薄荷口味。太飽了沒吃。
CHOCOLATE-COVERED MACADAMIA NUTS:吃了一顆, 我以為我會不喜歡,但出乎意料地非常神奇的味道,很豐郁的夏威夷果仁味,卻不膩不油。
最後,送了每個人一小盒SHORTBREAD酥餅帶回家當做紀念。被我隔天健行時嗑掉了...
大家吃飽聊天時,我跑去廚房外探頭探腦,想知道有沒有機會進去參觀。在那裡站了一下,鼓起勇氣問一個看起來像經理的人:「有沒有可能參觀你們的廚房呢?」他說:「當然可以啊。現在有客人在裡面,等他們出來了再帶你們參觀!」
先看到的是廚房的洗碗區'least glamorous side',真的跟一般廚房的洗碗區一樣,就沒照了 :p
接下來是主要的廚房區,比我想像中還要小呢。可以看到主廚在準備最後的擺盤--所有菜都要經過他的把關之後才能送上桌。
廚房的盡頭有一間小房間,是準備沙拉等生食的區域。
從庭院偷窺廚房。大家都很專心,沒看到我 XD
在The French Laundry的這餐是我出生以來吃過最貴、最精緻、食材最高級的一餐。「魔鬼就在細節裡」這句話真的體現在餐廳的每一個地方:食材挑選、搭配、擺盤、新鮮度,乃至服務(每次五位服務生來上菜時,他們優雅、協調的動作都像在跳芭蕾舞,他們一定連這個都訓練過!),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用心,這讓人覺得一頓飯含服務費$270沒有白花。
不過呢...這卻不是讓我最驚艷的一餐。應該說,我對三星的TFL有著很高的期待,但這些期待並沒有被滿足。其實有這樣的感覺其實我也很悵然若失,想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:1. 不是自己付錢。我知道這點講出來很欠揍,但有時候花錢的那種「痛」會讓你對這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。2. 菜單跟我的口味不合。因為是主廚菜單,所有的菜都是主廚搭配好的,但有些食材其實我不是太喜歡吃(例:生蠔、魚子醬、起司、tartare、無花果),所以菜一上桌要先克服一點心理障礙才能吃下,即使之後吃了覺得比想像中很好多,但是第一印象已經足夠影響我對餐點的喜愛。3. 我吃的不夠多,味蕾還不夠細緻、鑑賞力還不夠。光是菜單大概「有三成是完全看不懂(法文嘛),另外三成是看懂但是沒吃過,剩下四成是有吃過」這一點,就表示我不知道要怎麼期待、沒有比較的基準,甚至不知道怎麼欣賞(appreciate)。也許有的人天生就是很有鑑賞力,J應該屬於這種,他可以品嚐出食物裡多種細微的滋味,並且精確的形容出來。但我在這方面就算遲鈍,美食字典裡找不出那麼多字。對我而言,美食的品嚐要循序漸進,才能慢慢體會、了解食材等級之間的差別。例如這次的食物,我覺得跟柯芬園的二星L'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等級差不多,只是在robuchon沒有連吃九道菜而已。當然,有這樣的感覺,我很失望、也覺得很可惜,難得有「跳級」的機會,卻像鴨子聽雷一樣有聽沒有懂。4.引述部落客Alan吃過Thomas Keller紐約餐廳per se的感想「他們有100分的材料可是並沒有把他們變成120分的料理」,也許這樣是雞蛋裡挑骨頭,但真的就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驚艷、沒有每一道菜都讓人讚嘆連連。
不過呢,可別誤會我說TFL不好吃,只是「我吃不出二星跟三星的差別在哪裡」,但它絕對、絕對是非常好的一間餐廳、也是我很難忘的體驗(拜託,九道這麼精緻的料理,還有很棒的甜點,一輩子能有幾次呢!)。我還是覺得,愛吃鬼一輩子至少要有一次這種fine dining的體驗,因為也許食物的味道你會忘記,但你不會忘記事前的期待、當天的雀躍、坐在桌前那種美夢成真的超現實感、像兩歲小孩一樣充滿驚奇地想探索與了解周遭的每個細節、還有被餵的很飽覺得我在天堂裡快要掛掉的那種感覺(跟台幣$299吃到飽絕對是不一樣的撐感)。
另外,關於foodie與gourmet的一點感想。
我姊說「你一段說不吃生的salmon,我就想這樣你要怎麼做美食家啦」,這句話讓我想了很久。因為吃完這頓飯,我也覺得「我不愛吃生魚片、生肉、生海鮮、鵝肝醬、魚子醬、大部分的起司、松露、內臟」這種大多數人都奉為美食的食物,怎麼當個愛吃鬼呢?想想之後,我覺得要回歸到定義與自我定位的問題(咳,正色)。我自己認同為foodie,不是gourmet。根據merriam-webster字典,gourmet是a connoisseur of food and drink,也就是美食鑑賞家。foodie則是a person having an avid interest in the latest food fads.(我不太同意food fads這部份啦)但差別在於gourmet美食家有很精緻的品味,美食或烹飪節目的評審就屬於這種,food snob通常也是這種人 XD foodie就是對食物很有愛,但不見得一定得愛那些高貴食材、或著像美食評論家一樣形容食物時厲害到「舌燦蓮花」。踏上愛吃這條路的初期,我曾經試著要學習所謂的精緻好品味-- 紅酒、鵝肝醬、松露、蕃紅花。但我發現我真的沒辦法辨識出酒裡面是花香、果香調,有巧克力味還是柑橘味。鵝肝醬很多人都愛,但我就是不喜歡它的滋味、口感,也忍不住要去想像他是動物內臟。松露很多人都說很香,但我怎麼就覺得味道怪。蕃紅花也是高貴的香料,但我拿來煮燉飯總覺得有濃濃的塑膠味。不喜歡就是不喜歡,沒辦法勉強,我也不覺得需要勉強自己去習得這種西方人的refined taste(這也算是飲食品味的殖民主義吧)。再說,fine food是怎麼被定義的呢?我想這些會被奉為高級美食,有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比較貴、甚至珍稀,所以地位被提昇至其他一樣好吃但不貴的食物之上。畢竟「限量是殘酷的」啊,能夠吃得起這些高貴食材的,也是經濟能力好、社會上一般被視為較有品味的人。所以,喜歡吃這些食物,似乎也表示自己有「高級」飲食品味。除了上述西方的例子,東方的高級珍饌有:燕窩、魚翅、鮑魚、黑鮪魚、海參。其實都是不環保或是不道德取得的食材。到底是因為這些東西好吃,人們才認為他是珍饈呢?還是因為它稀有且昂貴,所以人們藉著飲用它來定義自己呢?(我覺得肉粽跟肉燥飯也很好吃啊,為什麼愛吃這種食物不會被稱為美食家或是很有品味呢?)總之,如果我直覺就是不喜歡這些食物,就不想因為他們的price tag與稀有性而去學著喜歡,然後有了acquired taste以後「晉升」、「被認可」成為「真正」的美食家。這不是食物對我的意義,我不需要像別人證明我的品味或鑑賞力有多高級。食物對我而言是傳遞溫暖、幸福、讚嘆,吃到好物時覺得大腦的某個部分整個亮起來 XD ,就這麼簡單。所以我只愛吃我愛吃的東西(廢話),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的當個快樂的foodie愛吃鬼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